為了揭示長期人為管理與利用過程對于土壤質量的作用與影響,國內有試驗研究了陜西關中地區(qū)旱地農田土壤緊實度和容重空間變異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土壤緊實度和容重具有中等變異強度,土壤緊實度和容重以村莊為中心向外逐漸增大;在垂直方向上土壤緊實度和容重同樣存在明顯的變異性。
人為長期干預下土壤演化過程與強度是當今土壤科學關注的重點領域,尤其是在人口劇增,土地生產負荷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研究人為利用與管理條件下土壤質量演化特征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陜西關中、晉南和豫西部一帶廣泛分布的塿土就是在漫長的農業(yè)利用過程中,以原始褐土為基礎,經過施加土糞、堆積覆蓋、培肥熟化等人為直接干預下演化而形成的,故有“塿者,則人工培土之意”之說,成為該區(qū)域農業(yè)悠久文明的有力佐證。
盡管前人以豐富翔實地科學證據充分闡明了人為作用下塿土的形成與演化歷史,仍然一些亟待研究的科學問題。由于人為干預的程度在時空尺度上有差異,尤其是在現代耕作制度、施肥制度明顯變化,土壤集約化生產水平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對于關中地區(qū)農田土壤物理狀態(tài)演化趨勢及空間變異特性的研究卻仍鮮有報道。
農田土壤性質空間變異性研究也是當今土壤學科發(fā)展的前沿,它對于建立農田土壤質量數據庫,實現數字土壤、結合
土壤硬度計等現代化科學測量儀器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盡管關于農田土壤質量空間變異性研究報道頗豐,均集中在土壤性質空間變異性的相關理論等方面,而揭示導致農田土壤空間變異的機理研究顯得較為貧乏。
進一步分析表明,土壤緊實化的水平空間變異特征是人為長期采用就近原則進行有機培肥,對土壤質量產生的作用與影響;而垂直剖面上的差異性則是多年旋耕產生的結果。所以,加強土壤培肥,改善現行耕作制度顯得極為重要。